這篇文章是新北衛什麼的幸福捕手線上課程第 1 彈的筆記。
每次上網查詢關於求助的方式時,基本上會查到許多憂鬱症的量表,第一次看到免費的衛教課程講述得如此詳細,謝謝「諮商心理師許皓宜」解開了一些心裡的結、釐清了迷思、糾正錯誤的觀念,希望能分享給其他正處於迷惑的人們。
近幾年自殺新聞頻傳,而這些自殺的人總是令人意外,平常不覺有異。如果這些人就在我們身邊,或者是自己可能也在自殺的一個想法跟困擾當中,那我們可以怎麼辦?如果你可以理解正確的概念,我們更能在及時的地去幫助這些人。
迷思一:自殺是禁忌話題,最好不要談?
那麼自殺的五大迷思有什麼呢?第一件事情,很多人會想說自殺是一個「禁忌的話題」,當事人應該不會主動提,所以我們最好也不要跟這個人去談?
研究顯示,其實超過 60% 的人在要自殺的時候,先前是有做口頭表達的,甚至高達 80% 的人,其實曾經留下過警訊;換句話說,其實如果我們仔細地辨別一些特徵,你會發現你周圍的人可能正處於這個自殺的疑惑當中。
一定**「要」主動關懷他人!**
如果你發現身旁親友好像最近處於低潮,你很擔心他有沒有這樣子的衝動,你當然可以主動地去跟他聊一聊。
生命有其他可能性
為什麼?依照心理學的概念,其實有很多事情在你說完後,能更加地去整理自己的思維,整理完之後,你不見得依然想去做這件事,反而發現生命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。
迷思二:自殺的人都有精神問題?
很多人都覺得想自殺的人一定有精神問題吧?尤其如果看到哪裡有人選擇自殺,大家都會幫他們冠上「他一定有憂鬱症」的這種概念,你覺得這樣的觀念是對的嗎?
其實,自殺跟精神疾病,它並沒有直接關聯。不過我們可以這樣來形容,自殺的人常常是因為他的外在壓力所帶來的「負荷量」已經超過他這個人本身可以負擔的範圍。自殺這件事情,它是跟壓力相關,而不見得跟精神病那麼相關。
壓力是什麼?
廣義來說,其實壓力是——所有我們需要花力氣的事情都可以成為壓力。
壓力,它其實可以分成「正壓」還有「負壓」,也就是說,對這個人可以帶來好的影響,也可以帶來不好的影響。
比方說,有些人明天要參加比賽了,同學去幫他加油,這個是不是會造成壓力?
一定會,可是反而使他的表現更好;同樣的事情,發生在另外一個人的身上,明天要參加比賽,同學去幫他加油,他反而因為壓力太大而失常了,這中間的界線在哪裡呢?
正壓 vs 負壓
其實有一非常簡單的判斷標準。負壓就是,對這個人而言已經非常困難的事情,你再給他更多的壓力,這個壓力就會造成負壓;而如果對這個人而言是簡單的事情,再給他一點點壓力,這個壓力可能就會變成推動他往前走的因子(正壓)。
- 非常困難的事情 ⇒ 給予一點壓力 ⇒ 負壓。
- 簡單的事情 ⇒ 給予一點壓力 ⇒ 正壓。
所以換句話說,如果你是一個媽媽,你已經覺得孩子,他明天的功課已經很難了,他自己已經寫不完,抱著頭在燒了,可是你卻一直問他說,「你到底寫完沒有?寫完沒有?」,那這是正壓還是負壓呢?
孩子已經覺得困難,而我再給他壓力,這就會造成負壓了。所以,要跟大家釐清一個概念,自殺的行為本身,它跟精神疾病不必然有關聯,而可能跟壓力有關聯。
迷思三:自殺會遺傳?
答案是「不」。
自殺並不會透過「生理」來遺傳,但是我們會去評估的是,這個人有沒有學習到他家族裡頭使用的這種「處理壓力的方法」,所以如果我周圍有這樣的朋友,我們該關注的是,他有沒有在這種機制以外,學到其他用來解決壓力的方法。
換句話說,這個迷思它是存在的,因為自殺並不會有「生理」的遺傳,但是「學習」上的會有。所以我們要注意的是,假設有位媽媽選擇自殺,那麼孩子他的「心理功能」能不能夠負擔?以及他有沒有去學習到:其實人生不一定是用這種方式來處理,還有其他的可能性。
迷思四:自傷和自殺是一樣的嗎?
自傷
自傷是什麼?有人會叫做自殘,它就像自傷的一種表現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有的時候你會看到,周圍可能有一些朋友或你認識的人,他身上可能穿了很多的環或是耳洞,甚至有些青少年可能有割手的行為。
這些範例,自傷的人在意念上並沒有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,他們其實是透過這樣子的方式,讓自己感覺到「痛」的存在,感覺到痛好像就覺得自己「還活著」,所以對自傷的人而言,其實我們要幫助他們找到的是一種「意義感」。
自殺
自殺,它的簡單定義來說,是透過各種間接或是直接的方式,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。有的時候一刀下去都是很狠的,如果發現了有自殺意念的人,建議大家要馬上協助轉介。
迷思五:有改善跡象,就表示危機解除?
有些人會問,有的時候想自殺的人,他們好像很快就會表現出改善的狀況,那麼是不是就代表他們的危機解除了呢?
自殺是壓力所造成的焦慮
事實上「自殺」其實可以說是一種壓力所造成的焦慮,壓力來源有很多種。也許我現在本來很想死,可是現在這個焦慮,有可能它暫時地就不見了,所以大家要注意的是,它可能明天、後天、或在其他的時間點裡頭,他又出現了自殺的想法。
換句話說,當這個人曾經有過非常強烈的自殺意念,我們要有一陣子的時間地去好好觀察:他是否內心真正的焦慮已經解除?當然,對於一個陪伴者而言是蠻辛苦的,不過很重要的是因為有你的陪伴,會是他每一次亮紅燈的時候,很重要的一個支柱。
結論
正確的觀念
我們在評估上可以分成三個層面來看待。
第一個層面:想法
第一個層面,我們要去看這個人的「自殺想法」有多強烈?假設有朋友的另一半過世,我們聽到朋友這樣說的時候,你的反應會是什麼?
如果不怕主動跟他談,第一個可以問他說「那你還好嗎?」如果看他非常低落,我就問他說「那你會不會想要傷害自己?」這就是在做「想法」的評估。
第二個層面:計畫
第二個層面,你有沒有類似的「計畫」?當然不可能直接問他說「那你有什麼計畫?」
我們口語上可以問他說「那你想怎麼做呢?」有些人也許會說他的計畫是什麼?比方說,他想到海邊之類的…答案。
第三個層面:行為
然後就可以再問他「那麼你有沒有真的去嘗試這件事情?」
這樣三個步驟,到第三個叫做「行為」的層面。你會發現,原來有這麼多比我們想像還要高的比例的人,他已經不只是一個想法而已,甚至有計畫,而且採取過行動,只是他最後不敢真的跳下去或真的做這件事而已。
而這代表什麼呢?當我們人處於一個覺得生命非常灰暗,非常想死的狀態,其實我們的內在,總有一個「求生意志」要告訴你:也許再停下腳步來,多想一句、轉個身,又看到了新的想法。
如果現在在看的你,自己處於這樣的痛苦當中,或是你發現你旁邊的人,可能有這樣子的困擾,千萬不要再把它當作一個禁忌的話題,好好地去談一談,聽聽自己的心聲,如果發現自己真的需要的時候,就去尋找專業人員,讓我們一起來陪伴別人和陪伴自己度過。
留言